为传承国医大师学术精髓,激励杏林薪火相继,近日,我院邀请首都名中医、国医大师路志正亲传弟子、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李方洁教授,在图书办公楼六楼报告厅为国医传承班作题为“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医道精诚与传承启示”的专题讲座,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张雷明主持。李教授以深厚的学养和生动的案例,引领同学们深入感悟路志正国医大师百年医路中的坚守、创新与传承,为国医传承班学子注入坚实的精神力量,点亮前程的明灯。
国医大师路志正是首届国医大师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,更是中医界的“大儒”与“大医”。他10岁便踏上学医之路,以毛笔抄方,为求高效又钻研新字体;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卫生部,参与创建“一司两院”(中医司、中医研究院等),将分散的个体行医状态逐步规范,为中医的系统性发展奠定基础。他的学术风格包容开放,既坚守中医经典,又不排斥西医,提出“只有高水平的中医和高水平的西医才能结合”,为中西医融合指明了理性方向。
讲座中,李教授分享了多个路老践行中医使命的感人故事。20世纪50至60年代乙脑肆虐时,路老发掘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医生,力推其有效疗法,挽救无数生命;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,他主动请缨,将中医治疗腹水的经验用于实践,助力攻克当时的“国策级”难题。即便在特殊年代,路老也始终坚守行医初心,在医院深耕临床,牵头成立全国最早以研究内科疑难病症为主的内科研究室,守护中医临床阵地。路老年逾九十仍每周出诊,坚持以临床为核心,强调多问“辨证依据”、多记“诊疗反馈”、多练“处方配伍”,锤炼过硬医术。
路老的学术思想,是“从经典到创新”的生动体现。他推崇《本草备要》,用药思路扎根经典,却又不拘泥于古,将脾胃理论灵活运用于现代疾病治疗;他重视“调升降”“固润燥”,在阴阳平衡中探寻治病真谛,其留下的病例手稿,从顽固性心衰到妇科病症,每一步用药、每一次调整都蕴含着对中医辨证施治的深刻理解。同时,他发展湿病理论,首创燥痹、产后痹,研发痹病新药,笔耕不辍主编《实用中医风湿病学》《痹痛论治》等20余部专著,为中医药学术研究留下宝贵财富。
路老的精神传承,更让在场学子深受触动。他淡泊名利,将奖项让给年轻人,却在中医传承上“急”字当头——联合多位老中医“八老上书”“十老上书”,力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,呼吁重视中医院校学生“西化”问题,为中医薪火相传奔走呼号;他坚持“多做实践、深耕临床”,用一生践行“大医精诚”。
对于国医传承班的同学们而言,路志正的从医之路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。其一,扎根经典,筑牢根基。中医的精髓藏于古籍之中,《黄帝内经》《神农本草经》等经典是历代医家的智慧结晶,唯有像路志正那样潜心研读,才能真正理解中医理论内核,为后续学习与实践打下坚实基础。其二,重视临床,知行合一。中医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,路志正年逾九旬仍坚持出诊,用数十年临床经验证明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,新生们需尽早培养临床思维,多观察、多思考、多动手,在实践中验证理论、提升医术。其三,坚守初心,涵养医德。“非仁心无以待”是路志正的行医准则,作为未来的医者,新生们要始终牢记“健康所系、性命相托”的誓言,以仁心对待患者,以责任感守护中医药事业,在传承中成长,在创新中前行。
这场讲座,不仅是对路志正国医大师学术与精神的梳理,更是一次对中医后辈的精神感召。接下来,国医传承班学子将以路老为灯塔,以初心守中医之本,以创新拓传承之路,让中医千年的薪火永续相传,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!